2025 年 11 月 13 日,江阴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引发行业震动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一家具备正规资质的检测公司因系统性伪造数据被追究刑事责任。该机构在 2020 年至 2023 年 3 月间,为降本增利,以 “周采一次” 替代规定的 “日采一次”,编造篡改采样记录,两年内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3389 份。
01 案件回顾:造假的代价
此案是无锡地区首例环境监测中介机构因出具虚假报告被追究刑责的案件,揭开了行业潜规则。这家检测公司 2016 年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本应守护环境数据真实性,却从 2020 年起沦为造假者 —— 公司负责人王某某为降本牟利,授意员工在采样、分析记录、报告编制审核签发等全流程弄虚作假。陈某、刘某等人明知违规仍协同配合,以 “周采” 冒充 “日采” 编造记录,2021 年 3 月至 2023 年 2 月间累计出具虚假报告 3389 份,违法所得 56.3 万余元。
案判决明确了环境检测报告在刑法中的属性认定:检测机构出具带有CMA认证标志的报告,属于“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文件”,应认定为《刑法》第229条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所规定的“证明文件”
故此, 江阴法院经审理作出一审判决:被告检测公司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被判处罚金六十万元;被告人王某强、李某妹、陈某、刘某、汪某同样因该罪名,分别被判处一年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十万元至五万元不等罚金,其中陈某、刘某、汪某适用缓刑。鉴于五名被告人均利用环境监测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法院依法对其适用从业禁止。被告单位及全体被告人均表示认罪服判,无异议。
02 《条例》新规:全链条监管、零容忍造假
庭审结束后,合议庭法官向在场的环境检验检测行业旁听人员开展专项释法,重点解读了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我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综合性行政法规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该《条例》确立 “全链条监管、零容忍造假” 原则,首次在国家层面设立 “终身行业禁入” 制度:凡行为构成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相关人员,将终身被禁止从事监测服务,彻底告别行业。这一规定并非短期整改或罚款的轻罚,而是对从业资格的 “一票否决”,以最严厉惩戒捍卫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公信力。同时,《条例》还在行政法规层面明确列举了六类数据弄虚作假具体行为,包括未实际开展监测直接出具报告、篡改伪造原始记录及数据、故意漏检项目或改变监测条件等。
03 造假危害深远,《条例》严管重塑行业生态
虚假报告不仅会破坏环境监测行业公信力、干扰环保行政管理秩序,更可能让排污单位忽视环保设施运行、纵容污染物超标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实质性危害。法官结合本案警示,数据造假行为不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与巨额经济赔偿,还会严重影响个人职业前景及家庭长远发展。
法官呼吁从业人员牢记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顶梁柱’,数据真实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认真学习《条例》内容、严格遵循执业规范,共同守护生态环境数据的生命线。针对技术服务市场 “小、散、乱” 的问题,《条例》要求建立服务全过程记录与可追溯管理制度,构建覆盖机构备案、执业规范、责任界定到事后追责的严密监管链条,重塑监测市场健康新生态。
对于数据弄虚作假的技术服务机构,《条例》明确不仅要对机构从重处罚,还将对直接责任人员实施 5 年、10 年乃至终身的从业禁止。这种个人责任与机构责任并重的处罚机制,有力遏制了部分技术服务机构 “金蝉脱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违法乱象。
